一网搜 搜索:
您所在位置:首页>政府文件

临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临政发〔2022〕4号)

    临江市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时间:2022-07-29责任编辑: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收藏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各乡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事业单位,中省直单位: 

  《临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2022年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临江市人民政府 

                                  2022729 

  (此件公开发布) 

  

临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为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和健康临江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吉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署,立足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标准化建设,发挥体育在健康生活方式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助力临江全面振兴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氛围更为浓厚,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形成覆盖城乡、组织完善、设施齐全、活动内容丰富、指导有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体育健身团队达到30支以上,带动全市体育产业稳步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1.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落实《吉林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若干举措》,新建住宅小区按国家要求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加快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户外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薄弱区域的体育设施建设。优化健身场地设施投资结构,落实国家财税优惠政策,加强健身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坚持建管并举,提高健身场地设施使用率。到2025年,全市争取建设4个以上第二代健身路径、1个以上健身广场、1个以上多功能运动场、1个以上可移动自然冰场。 

  2.优化健身设施运营管理方式。强化公共体育场馆在重大疫情防控、避险避灾方面功能,统筹考虑应急避难场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医疗、物资储备等设施设备建设,提升场馆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将具备条件并向社会开放的学校体育场馆纳入补助范围,在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基础上推进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应当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健身提供便利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管理,引导民建民营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 

  3.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测试常态化机制,组建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服务团队,完善监测网络,探索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会资源相结合的运行模式。继续开展“六进工程”等健身指导服务,加强与卫生等部门及各类媒体的合作,组织开展科学健身主题宣传活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科学健身的知晓率、参与率,提升运动健身效果。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等级结构,大幅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健身指导能力。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1.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赛事项目,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丰富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及机关单位、行业系统、单项体育协会等组织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形成覆盖全面、项目多样、参与便利的群众赛事活动服务体系。开展“一地一品”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创建活动,鼓励各乡镇街打造具有临江山水资源、民族特色、区域优势及行业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积极引进和申办高等级重大体育赛事,形成高端竞技赛事、大众参与赛事、经典商业赛事多层次品牌赛事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发展竞赛表演业,实现办赛主体多元化、运营资本化。探索建立财政保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体育赛事模式。 

  2.推动“线上线下”互动赛事发展。运用现代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探索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形式。将传统赛事活动与线上赛事活动结合,打破传统线下竞赛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拓宽覆盖各类人群,形成全民健身线上与线下互动新业态、新模式。 

  3.推广特色健身项目。继续开展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特色的“爽动盛夏”“乐动冰雪”冬夏两季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持续提升“体彩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农商银行杯”职工篮球联赛、羽毛球、乒乓球、广场舞等品牌赛事活动的影响力。扶持推广武术、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形成群众体育赛事多元化办赛主体。 

  (三)提高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水平。 

  1.推进全民健身数字化建设。加强智慧体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推进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推动健身俱乐部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争取到2025年完成临江市全民健身中心数字化升级改造,实现场地预定、赛事信息、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人员追溯等方面提供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智慧化健身服务,提高群众体育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力争实现线下活动、线上服务、线上统计、线上评价的全民健身闭环服务能力。 

  2.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为群众提供健身指导、体育服务和赛事体验的“云服务”。推进智慧运动社区建设,提高健身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丰富老年人参加健身活动的智能化渠道。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培育在线健身、体育直播平台等体育新业态,使网络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新平台,逐步形成信息发布及时、服务获取便捷、信息反馈高效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机制。 

  (四)加快构建全民健身跨领域协同发展。 

  1.深化体教融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落实“双减”政策,加强青少年课后体育服务供给,搭建青少年校园体育锻炼和校外体育竞赛平台,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能训练营及青少年寒暑期冬夏令营等活动,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教育系统考核评估体系。广泛开展青少年喜爱的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冰雪等运动技能培训和体育赛事活动,保障青少年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帮助每个青少年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全面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和各类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注重优势项目人才培养和输送。 

  2.推动体卫融合。全面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大健身与健康领域改革力度,推广智能化体质健康测定、健身咨询及制定运动处方等科学健身服务。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统筹整合体医资源,推进体医深度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推动社区、养老机构等建立体卫融合的疾病管理和运动健康服务机制,推广集科学健身、心理调适、运动营养及伤病防护为一体的主动健康管理新模式,促进群众身心健康。 

  3.促进体旅融合。结合我市文化、旅游、赛事等资源,深挖体育旅游潜能,不断满足群众健身、旅游、休闲等复合需求,拓展水上、山地户外、冰雪、航空、汽摩等时尚运动项目,形成高品质特色体育旅游消费供给,拓展体育旅游业态多样化。继续打造龙头山滑雪场、松岭雪村、龙润温泉游泳馆、邱家岗冰雪乐园等冰雪旅游项目,加快冰雪特色小镇、冰雪体育文化旅游度假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培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临江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五)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调整优化体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打造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以足球、篮球、羽毛球、冰雪等群众基础好的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体育+”,积极拓展体育新业态。引导和支持“互联网+体育”发展,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体育生活云平台及体育电商交易平台。进一步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医疗、科技、养生等深度融合,形成共同发展、具有文化特色的体育兼容产业。 

  2.优化体育消费环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群众健身服务。大力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引导群众增加健身消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体育消费金融产品,开发体育健身、运动培训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体育消费提供服务。倡导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六)健全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推动县(市、区)、街道(乡镇)、村(社区)体育组织发展,规范人群、单项、网络体育组织,培育“草根”体育组织。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综合性、枢纽性作用,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水平,形成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工作,提升体育社会组织能力和承载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组织建设。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扩展社会参与平台,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向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鼓励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大学生等具有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专业人员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机制,要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当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二)加大全民健身资金投入。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投入。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发展全民健身工程项目,并纳入本地的民生工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重点保障。 

  (三)建立全民健身评价激励机制。将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入健康吉林保障体系,将全民健身活动情况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创建的内容。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场馆、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和活动等的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运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健全全民健身法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全民健身法制建设,将全民健身相关产业与消费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绩效评估考核机制。要定期听取汇报,定期调度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