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江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1年1月9日在临江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一、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积极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减税降费政策翘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调控保障作用,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升资金使用绩效,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支出保障有力,财政预算执行总体运行平稳。
(一)2020年预算收支情况
1. 一般公共预算
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89669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6835万元(税收收入14259万元,非税收入1257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8%,同比增长5.8%;上级补助收入195956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47392万元;调入资金11795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764万元;上年结转4927万元。
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289669万元,较上年增长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1363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3757万元;上解支出5556万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156万元;结转下年4837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2. 政府性基金预算
收入:政府性基金总收入20861万元,其中:基金预算收入511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0249万元,债务转贷收入4650万元,上年结转502万元,调入资金342万元。
支出:政府性基金总支出20861万元,其中:基金预算支出17673万元,债务还本支出1050万元,调出资金2056万元,结转下年82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二)2020年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0年,省财政厅共转贷我市债券资金52042万元,其中:新增一般债券33700万元,新增专项债券3600万元,再融资一般债券13692万元,再融资专项债券1050万元。截止2020年底,我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18688.21万元,其中:一般债务186439.21万元,专项债务32260万元,控制在省政府核定的债务限额246503.87万元(一般债务限额207077.47万元,专项债务限额39426.4万元)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三)2020年财政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2020年,按照市委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财政职能,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克服疫情影响,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1. 积极筹措资金,保障抗疫支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紧盯疫情防控工作,筹集资金821万元,用于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酒精、消毒液、手持式红外线测温仪等物资采购。筹集资金305万元,用于支持吉林省谊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万片一次性医用口罩建设项目。筹集资金212.5万元,用于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和吉龙公交补贴支出。筹集资金191.5万元,用于刺激市场主体发放消费券活动。筹集资金212万元,用于疫情防控补贴。筹集资金178万元,用于集中隔离点费用。
2. 积极争取政策,确保平稳运行。精准把握国家政策,与上级财政积极沟通协调,全年争取资金265000万元,其中:抗疫特别国债8317万元、特殊转移支付4588万元,提高了财政统筹保障能力。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为企业减税降费约6849万元,其中:为企业减免缴纳社会保险费4634万元,减免税款2215万元。积极研判经济形势,强化收入预期管理,坚持依法依规征管,调整支出结构,地方级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确保了财政平稳运行。
3. 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民生保障。始终将“三保”作为财政保障的第一要务,坚持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力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一是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筹集资金71897万元,用于发放城乡居民及企业职工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城乡居民低保、再就业,有效保障了政策的及时兑现。二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筹集资金32053万元,用于保障教师工资、教育相关经费,校舍维修、校车服务、高考、中考工作,疫情期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发放工资补助,发放高中和职教助学金等。三是支持卫生健康服务。筹集资金16929万元,用于发热门诊建设、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防治能力提升、公立医院设备购置、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运转等方面的支出。
4. 紧盯重点领域,完善基础设施。支持交通、住建和水利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城乡一体化环卫作业市场化服务等方面。筹集资金34243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城市管网改造及污水处理、重大水利工程、临城供热等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及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欠款等。筹集债券资金23540万元,用于省道S204公路闹枝至三公里二道站维修建设、县道浑花线X115老岭至花山段大修项目、临江市漫临线向阳岔路口至调车段大修工程和桦树、六道沟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等。
5. 加快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财政资金对三农工作及脱贫攻坚工作的推动作用。一是助力脱贫攻坚。筹集资金3535万元,用于产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及基础设施扶贫等项目。二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筹集资金5501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提档升级项目等,桦树镇西大川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试点,获得了500万元资金支持。三是落实各项惠农补贴。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1158万元,玉米大豆稻补生产者补贴2162万元,同时全面落实了农业保险政策。
6. 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预算和国库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国库支付电子化改革全部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手工打印传递的支付模式,实现财政、银行与预算单位支付过程的无纸无缝衔接,真正实现财务人员的“零跑腿”,极大提高支付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我市被列为第二批省市联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重点市县,并出台了《临江市贯彻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同时对全市一级预算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强化政府采购资金监管,实行政府采购招标申报、投标、评标、公告等网上一体化全流程,加强采购信息公开,累计完成政府集中采购84项,交易资金20953万元,节约资金343万元,综合节约率为1.61%。四是抓好财政投资评审。完善评审项目审核机制,加快评审效率,全年共评审工程项目293个,送审额106568万元,除控制价编制外,节约资金2276万元,平均审减率5%,极大提高了财政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2020年财政工作取得一定实绩,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成果。但是,当前财政运行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虽然财政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但收入结构还不够优化,增收基础仍不牢固;由于财力不足的客观实际,在保障“三保”支出后难以腾出足够的财力保障重点项目,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同时,化解政府存量隐性债务、政府债券还本付息、消化历年暂付款挂账等都还存在较大压力。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2021年预算草案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意义重大。
(一)202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02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临江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严格执行《预算法》,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按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持续深化过“紧日子”思想,全面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优化支出结构,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2021年收支预算安排(草案)
按照上述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各种收支增减因素,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对2021年全市预算安排如下:
1.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预计
收入预计: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90000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8000万元,增加1200万元,增长5%;提前告知上级补助收入110000万元;预计年度执行中上级下达补助收入98200万元;预计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45000万元;上年结转4800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000万元。
支出预计: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计划为290000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4000万元(含年度执行中上级下达补助收入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5000万元;上解支出6000万元;结转下年5000万元。在支出安排中,重点倾斜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农林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支出。预计全年收支平衡。
2.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预计
收入预计: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9082万元,其中:基金预算收入7000万元;提前告知上级补助收入2000万元;上年结转82万元。
支出预计: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9082万元。预计全年收支平衡。
三、扎实做好2021年财政工作
(一)持续做好财政收支管理。一是积极与税务、自然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采取措施挖潜增收,突出抓好重点税种、非税、基金的征管,堵塞收入漏洞,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二是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落实好财政支持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政策,强化产业扶持和重点税源培育,厚植财源;三是认真清理财政存量资金,及时收回结余资金和预计难以安排使用的各类结转资金,统筹安排用于急需支出领域;四是努力向上争取资金,重点争取重点项目、民生实事等专项转移支付及债券资金,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二)坚持优化支出保障民生。坚持勤俭节约过紧日子思想,调优支出结构,补齐民生短板。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稳步提高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水平;二是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投入力度,支持公立医院、基本药物等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防治能力提升;三是支持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三)全面实施预算绩效评价。一是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预算资金与绩效目标同研究同规划同下达,推进绩效管理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融合;二是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调整、改进管理和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低效无效的资金一律缩减,长期沉淀的资金一律收回,坚决制止资金在账上“趴窝睡觉”;三是逐步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增强预算单位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将绩效责任传导至基层单位和资金终端,要“花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多的事”,从“花得多”向“花得好”转变。
(四)着力强化财政管理水平。一是严格执行《预算法》,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把各项规定作为财政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逐步推进财政部关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工作;二是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格管控政府债务,动态监测隐性债务变化情况,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防范债务风险;三是加强财政投资评审,继续完善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机制,加大引入市场机制力度,着力优化项目评审服务,推动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提速提效;四是强化财政管理监督,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的监管机制,扎笼子、堵漏洞,狠抓预算执行管理和监督,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和资金绩效。
初审: 复审: 终审: